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奉行一生的人生信条。天资聪慧加之后天努力,使杨叔子在学习的跑道上遥遥领先,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天赋异禀。
2021年11月19日经过长期科研攻关,2010年,实验室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CBTC系统,这一核心技术的成功,使中国轨道交通自主创新能力再攀高峰。
2021年11月14日安全是轨道交通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永远的底线,一切的效率和服务,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反映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更是实现轨道交通顺畅、高效运营的重要前提。
2021年11月14日王一波带领团队实现了大功率光伏直流升压汇集技术从“原理样机”到“示范工程”的跨越,对于推动新能源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支撑意义。
2021年11月13日人工智能创造新时代医疗、算法、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为生活带来无限可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自动、便捷的新时代。
2021年11月12日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性领域,智能机器人团队利用智能技术,在康复医学,临床医学上也做出了重要成果。遥操作,是一种人和机器人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共同完成一些指定任务的一项操作技术。
2021年11月11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赵淳生心中始终放不下科研工作,在他身上真正体现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021年11月08日数字孪生作为实现虚实之间双向映射、动态交互、实时连接的关键途径,可将物理实体和系统的属性、结构、状态、性能、功能和行为映射到虚拟世界,为观察物理世界、理解物理世界、改造物理世界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2021年09月29日2021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从气候系统各大圈层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公布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在全球气候多变的背景下,人们对天气预测的需求也在增强。
2021年08月17日桥梁是跨越山河湖海的重要人工建筑。在这其中拱桥更是中国给予世界的一份礼物。他叫郑皆连,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桥梁建设,特别是拱桥建设领域中的权威专家。
2021年07月04日四十年来,从洪家渡水电站工程,到猴子岩水电站,再到两河口水电站工程。杨泽艳一路向西,向着大坝更高、海拔更高、技术难度更高的水能富集之地进发。
2021年06月21日说到特种设备,也许很多人并不熟知,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却会经常接触到它们,除电梯外,锅炉、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都是特种设备。
2021年05月12日高铁的安全运行需要有坚实的基础,这也必然对轨道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深耕,王树国在铁轨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2021年01月15日集成电路是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接触最多的高科技产品,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进步基石。
2020年11月23日风云卫星遥感应用不断创新升级,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借助极轨和静止两大卫星观测体系,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台风海啸、沙尘雾霾、山水林田湖草,都逃不过风云卫星的慧眼。
2020年11月23日在我国的电池材料领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曾率先在国内研制出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
2020年11月11日不用手就能在计算机中输入文字,通过意念就能操控机械手臂做各种动作,利用仿生眼就能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些原本看似天方夜谭的技术,目前已经在实验室里被一一攻克。
2020年11月06日智能科技产物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增添乐趣,而其中的核心技术——传感器,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可以称为信息时代的耳目口鼻。
2020年11月06日究竟什么是人体可集成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又是如何呢?让我们跟随陶虎老师一同探索人体可集成传感器。
2020年11月05日2016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2020年10月30日